190-200(7/39)
这不比亲爹靠谱?
唔,这话不能让老苏听见,他们岌岌可危的父子情经不起这麽大的打击。
在京城当官的日子比苏景殊想象中轻松的多,熟悉了司农寺的情况後就全身心投入进去干活,司农寺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以及京朝官之禄米供应,听上去事情不多,其实大大小小的加起来也很繁琐。
掌管禄米供应要和三司打交道,平粜利农之事要和各路转运使打交道,条例司解散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都由司农寺负责推行,这个衙门今後只会越来越忙。
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活儿,官家还特意给司农寺增设了好几个寺丞和主簿的职位。
青苗法如今只在京东、河北、淮南三路施行,老王比谁都着急推广到全大宋,但是在漏洞解决之前说什麽都不能推广。
问题提出来容易,解决办法也有,只要地方官能按照政令行事,所有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可最大的问题就出在这儿,地方官收到政令後不可能全部按照那短短几句话来。
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政策也要因地制宜,地方官太死板一样办不好差事。
老王要将青苗法推广到全国,对政绩好的官员,比如他苏景殊,推行新法干的好就会提拔,可什麽样才是干的好呢,绝大部分官员都觉得把青苗钱都散出去再收回来就是好。
朝廷要推广青苗法不就是为了那些利钱?
虽然朝廷一再强调青苗法是为了救民不是为了敛财,但是三路大部分官员还是觉得这条政令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钱,在今年三司公布青苗法获利的具体数目後,这麽觉得的官员就更多了。
推行青苗新法=放贷,放贷就要连本带利收回来,四舍五入只要发下来的青苗钱尽数贷出再连本带利的回来这部分政绩就到手了。
至于推行过程中的弯弯绕绕,那不重要。
大宋那麽多州县,朝廷还能挨个儿盯着不成?
骂也不行,当时老实了扭头又故技重施,弄得现在老王看到哪儿上报说百姓夸青苗法实施的好心里就来气。
百姓夸青苗法实施的好?百姓知道青苗法是什麽东西吗他们就夸?
把他当傻子糊弄是吧?
老王很生气,但是气也没办法,只能先把主要精力放在农田水利上,看看今夏的青苗钱散敛情况会不会比去年好些。
然而并没有。
有去年连本带利收上来的钱当本钱,第二批青苗钱散出去後获利更多。
的确有很多贫民因青苗钱获利,但也有很多原本家中小有余钱的人家因此破败,和那些因青苗法而家破人亡的人家相比,贫民还不上钱都不算是问题。
第三轮青苗钱已经散了出去,今冬十二月就要连本带利收回来,要是情况再没有好转,别说推广到全国各地,或许京东、河北、淮南的青苗新法都得暂停。
王安石很苦恼,可一时半会儿实在无计可施,只能再三和派往各地的提举常平官以及其他负责新法的官员强调宁可成效不好也不能扰民。
那些话能有多大用处他已经不抱指望,只求情况不要越来越坏。
当初韩相公说按照他的安排青苗法非但帮不了穷人还会压榨富人,闹到最後就是官府明目张胆的剥削百姓,到时他王介甫就是人人唾骂的聚敛之臣。
韩相公这麽说的时候他还不服气,挨骂就挨骂,他在地方为官时能散青苗钱帮百姓度过青黄不接的日子,大宋那麽多为国为民的好官,不可能因为几个贪官就坏了大局。
韩相公反复说地方官会强行将青苗钱摊派给富户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