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240(9/61)
吕家xxxx”“吕家孩子都行你们xxxx”之类的说辞。西北文风不盛,但是期望小辈考科举考出眉目来的人家不在少数。
苏景殊啧了一声,“别人家的孩子”出现一个已经能让普通孩子压力山大,一下子出来五个简直不给普通人留活路。
“元帅说他过了中秋再回京兆府,你爹什麽时候回?”
姚古咧嘴笑道,“应该再过三五天就到。”
他爹在京城无牵无挂,正事办完就快马加鞭赶回来,估计到的比先一步收到任命诏书的宣抚使和转运使都早。
苏景殊缓缓心情,打开信再细细看一遍。
陕西四路的人事变动有点大,得好好看看有多少不好相处的人。
武将那边不用管,怎麽调动都调不到狄元帅头上,他身为元帅的秘书什麽时候都能在西军当螃蟹。
文臣也不用太担心,这时候被官家派过来的肯定于战局有益,不然官家也不会把人派到陕西。
只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小心点比较好。
他这是知道小韩相公和老王关系好,不知道的看到他带的两个宣抚判官还以为俩人有仇呢。
蔡大人此番回京进入枢密院,陕西转运使的位子就空了下来,狄元帅把其他衙门的人事调动说了个遍儿,怎麽把转运使司给漏了?
新任陕西转运使还没定下来?
搞不懂,等过几天姚将军回来问问。
“二郎。”
姚古还在琢磨他爹升官之後能涨多少俸禄,俸禄多了能不能多给他点零花钱,猛不丁听到他们家老师温声细气的喊“二郎”差点蹦起来。
怎怎怎怎怎怎怎麽了?
好端端的干嘛喊的这麽吓人?
苏老师收好信件,看着比他小好几岁的学生温声道,“你的功课做完了吗?”
姚古鼓了鼓脸,垂头丧气的站起来,“没有。”
苏老师清清嗓子,“隔壁吕家五个孩子四子登科,老师不指望你和你哥都考中进士,能考上一个就行。”
姚古:???
人言否?
他哥都在战场上杀的七进七出了还考什麽进士?说来说去他们老姚家能指望上的还是他一个人啊!
刚还庆幸他不用被“吕家xxxx”蛊毒,转头无良老师就用上了,要不要这麽学以致用?
吕家兄弟几个的年龄都够当他爹了,把他们放一起是不是不太合适?
小姚同学很郁闷,他本来就是借取信的机会跑出来的,本以为老师看到信後会把功课的事情忘掉,没想到忙活半天还是得回去写那些糟心的文章。
科举考试就不能光考贴经墨义吗?文章有什麽好写的?
他能默写会背诵就证明他会识字会写字,军中能写会读已经是很优秀的人才,何必连写文章也要考?
不如省下时间去隔壁和白大人学高深武功。
虽然战场上讲究一力降十会,但是白大人那种漂亮的打法也很吸引人,他也想潇洒的翻墙潇洒的上房潇洒的飞檐走壁。
有这个写文章的时间他轻功都学会了呜呜呜呜。
苏景殊摇摇头,将没有自制力的小姚同学赶回隔壁房间写作业,顺便去隔壁和白五爷说没事儿别老带这小子体验轻功。
武举考试的文化课已经很简单了,让这小子去考读书人的考试他得当场撞墙。
西夏求和失败安静的和鹌鹑一样生怕大宋有动作,吐蕃董毡部刚去西夏劫掠过又得了大宋的封赏也高兴的很,西北各州都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