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咖啡因(2/4)
们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也许可以尝试改变反应溶剂。”刘祖训分析道。团队尝试了多种不同极性的溶剂,从极性较强的水到极性较弱的有机溶剂。
“用这种非极性溶剂试试,也许它能改变反应的微环境,促进目标反应的进行。”赵飞扬建议道。
果然,在使用了一种新型的非极性溶剂后,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产物的气相色谱图显示,咖啡因的纯度大幅提高,收率也达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
“太棒了!我们找到了合适的反应体系!”实验室里响起了一阵欢呼声。
“我们得考虑如何放大这个反应过程,确保在大规模生产时也能保持这样的收率和纯度。”赵飞扬说道。
在工厂的中试车间里,团队与企业的工程师们合作,将实验室的反应装置放大。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在放大过程中,反应的传热和传质效果明显变差,导致反应不均匀。”企业的工程师老张说道。
刘祖训思考片刻,说:“我们可以优化反应釜的设计,增加搅拌装置的效率,同时调整进料方式,确保原料能够均匀地分布在反应体系中。”
经过多次改进,中试生产终于取得了成功。产品的质量和收率都达到了预期目标,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要制定严格的生产工艺标准和质量控制流程,确保每一批产品都能符合要求。”赵飞扬说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咖啡因合成方法取得突破的同时,团队又面临着另一个挑战——降低咖啡因制品的吸光度指数。
“目前市场上的咖啡因制品吸光度指数较高,影响了其品质。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它。”刘祖训在团队会议上说道。
化学分析专家陈博士介绍道:“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造成咖啡因成品吸光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微量杂质的存在,这些杂质在可见光范围内有较强的吸收。”
赵飞扬问道:“那有没有可能通过常规的精制方法去除这些杂质呢?”
陈博士回答道:“常规的精制方法如重结晶虽然能去除部分杂质,但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而且对于一些与咖啡因性质相近的杂质去除效果不佳。”
团队成员们陷入了沉思,寻找一种既能有效去除杂质又不增加废水排放的方法成为了关键。
“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吸附剂的选择性吸附原理,开发一种新型的吸附工艺。”年轻的研究员小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赵飞扬眼睛一亮:“这个思路不错,我们可以筛选一些具有特定吸附性能的材料,看看它们对这些杂质的吸附效果如何。”
团队开始了对吸附材料的筛选工作,他们测试了多种活性炭、分子筛等材料,观察它们对咖啡因制品中杂质的吸附能力。
“这种经过改性的活性炭在初步实验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潜力,它对某些杂质的吸附量较大。”技术员小李兴奋地报告道。
但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这种活性炭虽然能吸附部分杂质,但同时也会吸附一定量的咖啡因,导致产品损失。
“我们需要对活性炭进行进一步的改性,提高其对杂质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刘祖训说道。
团队与材料科学家合作,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改变活性炭的表面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