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240(45/61)
同意。一同回京的四位将领都接受了这个结果,只有韩绛黑着脸怎麽看怎麽不高兴。
官家没说让他离开政事堂,也就是说他回京之後还是政事堂的宰相,但是谁家宰相出去一趟被将领强压回京告状还理论输了?这让他的面子往哪儿放?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就把话放这儿了,朝廷现在不乘胜追击平定西夏将来肯定追悔莫及。
然而没过几天,深入西夏和辽国的探子同时送回情报,因为大宋在鄜延路的动作太大,梁太後惶惶不可终日,已经向辽国求援想要同时攻宋。
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同意了。
情报送到枢密院再送到政事堂再送到皇帝面前,所有人的表情如出一辙的慎重。
其中还有几个慎重中带了些兴奋。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自从官家继位取消岁币,大宋和辽国之间的氛围也悄悄变化。
以前是大宋不想打,辽国也不想打,但是辽国想要更多钱就会动弹一下威胁大宋。
现在嘛……
且看他们这次有何手段。
第238章
*
从党项人开始崛起,大宋和辽国都想灭夏,就是打起来之後都没讨到好处。
辽国打了几次没打下来就放弃了,转为让西夏认他们为宗主国每年进贡,然後派公主去西夏和亲。
大宋也打了好几次,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战三败後也意识到灭夏没那麽容易,于是开始转攻为守重建西北的防御体系。
三场大败後西北的防御体系几乎被李元昊给打穿了,不重建也不行。
西夏虽小但实在难缠,宋辽都想毕其功于一役,失败之後也都改变了策略。
辽国选择成为西夏的宗主国,大宋选择苟起来慢慢等,等到时机合适再继续大规模开战。
西夏皇帝接受辽国的册封,同样也接受大宋的册封,李元昊和他的继任者们都不是省油的灯,要麽和大宋示好对付辽国,要麽和辽国示好对付大宋,合纵连横算是让他们玩明白了。
大宋和西夏开战这些年辽国也没闲着,什麽时候打的太厉害就派人到京城假惺惺的劝和,好像他们大辽上上下下全部奉行爱与和平。
澶渊之盟後大宋朝堂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西北,和辽国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但是小纠纷并没有停过。
每当西北开战,辽国就悄咪咪的过来找不痛快,怕大宋一怒之下一边打西夏一边打他们还不敢找的太明显。
骑兵是不敢动的,小规模的骑兵抵不过戍边的重弓强弩,大规模的骑兵像是要入侵,要是不小心惹过了火反而得不偿失,所以他们每次都是派百姓越境试探。
宋人讲究仁义,不会对手无寸铁的百姓下杀手。
百姓有什麽错?他们只是想去有水的地方取水而已,不小心越境情有可原。
白沟河之南的雄州守军的确不曾为难取水的百姓,时间一长辽国便得寸进尺,时不时有小队骑兵在大宋境内溜达,甚至一度嚣张到和巡逻的雄州守军对射。
後来那支游骑直接被赶来的大宋援军包了饺子,弓马留下人扒光了赶出大宋地界儿,然後就没再见过小队骑兵过来骚扰。
只要守军态度强硬,契丹人欺软怕硬也不敢做的太过分。宋辽之间维持了几十年的表面太平,只要大宋态度变软正契丹人就能立刻撕破脸皮拿边界线说事儿。
两国边界在河北沿太行东坡大茂山分水岭至白沟河中下游一线展开,看舆图划分的很清楚,实际上却是各凭本事。
河南边